2023年8月24日至25日,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世承数学教育研修班。此次研修班历时两天,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主题汇报”和“师生对话”环节。本届研修班特别邀请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黄兴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吴颖康副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的袁智强副教授做专题讲座,有校内外30多位师生参与其中。
图1 首届世承数学教育研修班线下参与人员合照
黄兴丰教授在开幕致辞后,以“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质性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强调了在跨文化背景下认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重要性。他详细介绍了实施研究的整个过程,并就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框架的构建和研究数据的分析等方面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此外,他还勉励在场学生务必要多看、多学、多写,以提高自身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
图2 黄兴丰教授做研修班开幕致辞
袁智强副教授携两位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邓茜和刘晶,于本届研修班重点报告了他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usage behavior of dynamic mathematics software: A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method,研究聚焦动态数学软件,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和自我效能概念,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影响中学数学教师使用动态数学软件因素”的理论模型。除交流论文外,袁老师还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分享了团队在撰稿、投稿时发生的二三事,启发同学们在学习征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掘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真问题”,还应把握机遇,从而能够顺利创造出原创性成果。
图3 袁智强副教授分享团队研究成果
吴颖康副教授以“回望研究路,感恩同路人”为题,深情分享了自身求学经历,将自己与同事、导师共度的时光娓娓道来。吴老师对“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如何进行论文写作”都展开了深入分析,为同学们指明研究之路的方向。最后,她总结出两项对研究者而言至关重要的能力——内驱力和意志力,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不畏辛苦,努力在求学之路上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上下求索”。
图4 吴颖康副教授做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沈湘瑜和张文清分别就“黑箱试验案例:发展中学生的非形式化统计推断能力”和“如何在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形式统计推断思维——以假设检验为例”进行了汇报,展现了他们对“发展学生非形式化统计推断能力”的研究设想。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汤欣带来题为“Predicting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digital teaching behavior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报告,她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个人创新成果。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张运吉则就论文“中英在线教学视频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比较研究——以小学分数为例”做了展示,该研究完成于疫情特殊时期,对在线教育实践进行了探索,为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另有硕士研究生申瑞霞、朱佳雯、成佳蕾和魏肖宇在研修班上进行发言,题目分别是:“项目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师TPACK发展个案研究”“基于‘教师-资源’视角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特征研究——来自上海卓越教师的观点”以及“跨文化情境中坦桑尼亚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研究”。在每位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现场的三位老师都予以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并组织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但让汇报的学生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研究,进而发展自我,听众的思维也得到充分训练,使得整场研修活动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
图5 研修班上师生进行讨论交流
研修班闭幕式上,黄兴丰教授再次肯定了举办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对参与和组织本次研修班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期望同学们今后继续深耕各自的研究方向,努力为数学教育的进步贡献力量,向世界传递中国教育的精彩故事。吴颖康副教授寄语各位研究生多多加强交流合作,主动与导师展开深入讨论,积极推进自己的研究,勇于展示研究成果。袁智强副教授也指出,参与研修班有助于同学们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借此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他希望能将世承数学教育研修班持续办下去,在丰富形式的同时建立稳固的机制。研究院同样十分支持学生发挥能动性,未来将为研修班增加更多高质量内容,并扩大参与范围,以便更多校内外师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为中国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供图、供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 成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