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韩国首尔大学博士候选人李昕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候选人潘健受邀参加我院“学思讲坛”系列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活动,并进行学术分享。张华峰博士主持了本次活动,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分享人 | 李昕(韩国首尔大学博士候选人)
李昕以《重新理解亚洲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善治”的意涵》为题进行了分享。根据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治理的趋势,她总结出高等教育的“善治”的内涵,认为以“自主性”和“问责性”为核心指标的高等教育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在移植到发展中国家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她通过大学自治水平和高等教育机构能力两个维度重新建立分析框架,对亚洲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治理环境进行评价,划分出高能力高自治、高能力低自治、低能力低自治、低能力高自治四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环境,并提出了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治理环境的改善方向。现场师生针对该研究的背景、分析框架的建构、高等教育治理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政府为提升高校机构能力可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分享人 | 潘健(清华大学博士候选人)
潘健以《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量化指标的内在逻辑解析》为题进行了分享。他从教师科研评价改革这一话题切入,认为现有的科研量化指标和使用方式的共性是把每一个指标当作“实体”看待,但只有探究指标间的关系才能够真实反映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科学的科研量化指标需要明确投入和产出的因果关系、产出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潘健以世界多所著名高校工程学的科研论文产出为数据,分析得出高校在科研论文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量多质高独立型,量少质高合作型,量少质低独立型、量多质低合作型四类。国际合作可以调节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二者的对立性或同一性。现场师生围绕科研成果质量与数量指标的操作化、样本选择、学生参与科研、“非升即走”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文稿编辑:赵星妮
校对:张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