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我院2025届比较教育学硕士论文答辩在联教中心举行。本次共有15位硕士生参加答辩,分三组同时进行。本次答辩邀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贵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郑太年教授和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董秀华教授,分别担任小组答辩主席,12位论文指导导师担任答辩委员,论文答辩会最终圆满完成。
第一组
第一组答辩会在101室开展。复旦大学张贵洪教授担任本组答辩主席,上海师范大学丁笑炯教授、宋佳副教授、卞翠副教授和张华峰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参与答辩的硕士研究生有贾赟、吕佳颢、郭梦涵、卢鑫琦和王曦平。
贾赟
贾赟的论文“国际大都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东京都教育愿景》为例”,通过纵向分析五次《东京都教育愿景》的演进逻辑,揭示“成熟都市”向“成长成熟都市”转型中基础教育战略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的适应性调整,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教育发展战略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贾赟教育学硕士学位。
吕佳颢
吕佳颢的论文“综合性大学支持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体系研究——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例”,聚焦综合性大学与区域基础教育的互动关系,系统剖析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科研合作等维度支持区域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揭示政府政策引导、大学资源整合与社会力量协同的关键作用,为我国综合性大学服务基础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吕佳颢教育学硕士学位。
郭梦涵
郭梦涵的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与东道国之间资源依赖关系研究——以UIL为例”,研究以UIL为核心案例,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探讨国际教育组织与东道国德国在教育治理中的协同合作模式,揭示双方在理念、资源与行动上的协同互动。研究旨在为中国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全球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郭梦涵教育学硕士学位。
卢鑫琦
卢鑫琦的论文“世界银行支持女性参与STEM教育的理念与路径研究”,研究在21世纪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STEM教育已成为撬动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对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女性在STEM教育与就业领域的参与度长期偏低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世界银行作为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行动者,一直将性别平等作为其教育援助的战略优先事项之一。本研究深入探究世界银行在支持女性参与STEM教育和就业方面的理念与实践,以期为我国STEM性别平等教育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卢鑫琦教育学硕士学位。
王曦平
王曦平的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政策与实践路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UNESCO的STEM教育政策与实践路径,分析其核心价值与关键领域,借鉴其在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为我国STEM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提供新视角与思路。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王曦平教育学硕士学位。
第二组
第二组答辩会在105室开展。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教授担任本组答辩主席,上海师范大学胡国勇教授、王洁教授、俞可副教授和闫温乐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参与答辩的硕士研究生有舒美豪、曹晟文、朱佳雯、马韵竹和黄琪。
舒美豪
舒美豪的论文“印度海外国际学校办学模式研究”梳理了印度海外办学的历史发展,从目标理念、资本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监督这四方面探讨了不同海外办学模式下学校发展的状况、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海外办学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舒美豪教育学硕士学位。
曹晟文
曹晟文的论文“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国际学校发展研究”系统梳理了国际学校发展相关文献,结合澳大利亚国际学校的实际案例,从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系统总结了澳大利亚国际学校在课程设计、教育质量保障、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曹晟文教育学硕士学位。
朱佳雯
朱佳雯的论文“教师在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的反思——基于中坦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个案研究”将科萨根的多层次反思模型(洋葱模型)扩展至跨文化情境,全面关注了教师反思的内容和深度。针对坦桑尼亚数学教师在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的反思,提出了改编的多层次反思模型,强调在虚拟网络、本土文化和他者文化这三个不同的跨文化情境中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身份五个反思层次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坦桑尼亚在反思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朱佳雯教育学硕士学位。
马韵竹
马韵竹的论文“德、美、瑞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支持体系的比较研究”从支持体系的五个维度梳理了三个国家的文献,总结德、美、瑞三个国家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支持体系的特点,并将其与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支持体系比较,得出了适合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支持体系构建的建议。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马韵竹教育学硕士学位。
黄琪
黄琪的论文“芬兰现象式学习的设计机制与实施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提炼现象式学习的“五维设计标准”及“六层环形模型”,同时提出阶梯式实施路径。案例表明,PhBL通过跨学科整合、真实情境协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元认知,但面临认知冲突、学生情绪管理及教师转型压力。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黄琪教育学硕士学位。
第三组
第三组答辩会在二楼明远厅开展。华东政法大学董秀华教授担任本组答辩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孔令帅教授、黄兴丰教授、吕杰昕副教授和朱小虎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参与答辩的硕士研究生有范金凤、胡静雅、林婉婷、刘钰和王卉卉。
范金凤
范金凤的论文“欧洲大学教师科研评价改革的政策与实践——基于‘负责任的科研评价’视角”以欧盟为中心,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欧洲的相关政策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中提炼了三项欧洲经验。其研究为大学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为政府和大学决策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大学教师科研评价改革经验。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范金凤教育学硕士学位。
胡静雅
胡静雅的论文“印第安纳大学职前教师全球素养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系统梳理了印第安纳大学职前教师全球素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借助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剖析其全球素养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总结提炼出其全球素养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评估与资源保障上的特点。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胡静雅教育学硕士学位。
林婉婷
林婉婷的论文“法国一流大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研究”,通过对三所法国一流大学进行案例研究,揭示了法国一流大学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实践与特点,并深入挖掘法国一流大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背后的制度支撑体系。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林婉婷教育学硕士学位。
刘钰
刘钰的论文“法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三所法国高校为例”,在梳理了法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与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这三所特色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案例,并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多个维度对其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炼出法国的实践经验并为我国提出优化建议。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刘钰教育学硕士学位。
王卉卉
王卉卉的论文“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公平的治理机制研究”,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数字公平问题为出发点,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美国政府、高校、市场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相关行动,对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公平的治理机制进行深度研究。最终总结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公平治理的成效与挑战,进而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公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经无记名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王卉卉教育学硕士学位。
此去繁花似锦,前程灿烂辉煌。祝贺所有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硕士生,祝福各位毕业生前途光明,祝愿大家在新的起点上奋发有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