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ICE要闻 | 我院师生参加2023年中青年比较教育学者研讨会

发布单位: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编辑:李景煜发布日期:2023/05/15浏览量:40

2023年5月12至14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2023年中青年比较教育学者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为主题,共设3场特邀报告、9个主旨报告、25场平行论坛。我院胡国勇教授、孔令帅教授、闫温乐副教授、朱小虎副教授、徐瑾劼副教授、宋佳副教授、卞翠副教授,博士生刘润锌等以及硕士生王卉卉等共25位师生参会发言及点评。 



我院胡国勇教授在分论坛一担任点评专家,指出研究发达国家英才教育,不仅要分析制度,更要研究英才识别以及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一样,没有现成的路径、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必须经过扬弃的过程,而最根本的是看清中国的现实、沉淀中国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

 



孔令帅教授在14日作主旨报告“政策类型视角下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研究”发言,尝试运用政策类型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分析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和规范性政策,并梳理了政策逻辑。同时在分论坛十八担任点评专家,认为论坛发言体现了比较教育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的包容性,体现了选题的前沿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分析框架,建立理论基础,增加研究的学理性。




朱小虎副教授在分论坛十二作“教师立场与教师声音——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的启示”报告,从TALIS的“教师立场”和“教师声音”出发,分析从TALIS 2008以来历次TALIS调查的发展脉络与特征,提出并分析了TALIS对教师研究的六大研究视角。研究指出,教师具有多重复杂性,应充分鼓励并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同时担任分论坛十二的点评专家,从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分析,并与大家进行了热烈探讨。



闫温乐副教授在分论坛十四作“资源匮乏下的机会公平—世行教育数字化战略文本分析”报告,通过Maxqda对世行157份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尝试揭示世行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同时担任分论坛十四的点评专家,建议大家在研究中能更加聚焦问题、善用研究方法,并让研究“有理有据”。在13日晚担任期刊编辑圆桌论坛的发言人,从投稿、审稿、改稿等环节作了细致解读。



徐瑾劼副教授在分论坛三作“教育监测数字化变革的全球观察:教育现代化治理的视角”报告,从价值定位和功能变革的角度阐释了数字化对教育监测体系的影响及路径。并在分论坛三担任点评专家,指出比较教育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服务决策和政策咨询的功能。



宋佳副教授在分论坛一作“美国现代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报告,对美国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历史脉络、发展趋势、教育实践、优先战略以及风险挑战进行了阐述。并在分论坛二十二担任点评专家,指出比较教育研究应进一步深化解释性与批判性,政策借鉴与迁移应更加关注本土情境与比较对等。



卞翠副教授在分论坛三作“教育检测数字化变革的全球观察: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报告,围绕法国高校如何分类、高校评估类型如何、以及分类与评估之间的关系等三个主要问题展开,以期为我国高校分类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担任分论坛二十一的点评专家,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夯实理论基础、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仍是我们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任务。



我院博士生也积极参与了研讨会报告。刘润锌在分论坛九作“教师创新行为形成机制与路径的定性比较分析”报告,基于组态视角,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王楠楠在分论坛十八作“四天教学周:美国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举措”报告,主要阐述了美国“四天教学周”政策的实施动因、路径特征和效果三方面。张毓洁在分论坛十九作“教师工作时间长与职业幸福感一定冲突吗?”报告,梳理并分析了教师工作时间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为我国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提供新思路。

  

 

博士生王超在分论坛二十一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转换”报告,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比较教育研究同一性逻辑和差异性逻辑,并尝试提出逻辑转换的具体路径。邢梦霄在分论坛二十四作“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的终身学习:应然样态、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报告,梳理东南亚地区发展终身学习的背景以及实施情况,探究东南亚地区的终身学习,为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提供参考。陈川在分论坛二十四作“从援助到输出、日本对外教育输出政策的历史演进、实施路径与关键特征”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6年以来日本对外输出在外交、经济和教育方面的积极价值,以及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80余项输出项目的卓越成果。


我院硕士生在分论坛中就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汇报。王卉卉在分论坛十一作“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公平问题”报告,梳理美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聚焦数字公平的相关政策文件,介绍了美国各州典型数字化改革高等院校在应对数字公平问题的实践成效。胡睿在分论坛十三作“加拿大国家教师荣誉制度运行机制研究——以‘总理卓越教学奖’为例”报告,系统分析了加拿大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提出了建设我国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建议。赵星妮在分论坛十六作“数字时代的证书新态:欧盟微证书的实施路径与质量保障”报告,从内涵界定、发展背景、实施路径、质量保障几方面介绍了欧盟微证书的现状。


硕士生朱荣歌在分论坛十八作“国际视域下中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推进路径和特点”的报告,介绍了财经素养教育的政策发展和推进路径,我国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启示等。舒美豪于分论坛十九作“美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养的发展、特点与效果”报告,梳理了美国在可持续发展教师培养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培养的特点,分析了培养的成果与挑战。吕佳颢在分论坛二十作“The practice path and teacher experience of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digital era-- New patterns of UNESCO teacher development”报告,梳理分析UNESCO有关教师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转型的三份政策报告,为我国提升教师教育数字化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可参考的能力标准。

 

硕士生施若蕾在分论坛二十汇报了“借鉴全球策略 加强教学实践——基于世界银行发布的《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厦门大学徐冰娜老师对此进行了点评,认为该汇报对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马韵竹在分论坛二十一作“基于地方文化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路径的比较研究”报告,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梳理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大粤湾三地的文化特点,提供教育现代化的可选路径。申昕在分论坛二十二作“OECD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实践探析”的报告,梳理分析OECD自21世纪以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及实践模式,为我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和可借鉴的实践典范。


硕士生王芮在分论坛二十二作“数字化赋能美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基于美国高校数字化十大议题,分析了2023年美国高校数字化建设重点、挑战与任务,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启示。卢鑫琦在分论坛二十五作“政策工具视角下儿基会2019-2030教育战略与行动分析”报告,借助政策工具理论,运用施耐德和英格拉姆政策分类工具梳理分析儿基会面向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战略,提出我国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战略建议。

  

本次研讨会以“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为主题,中青年学者们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分享了各自在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共同为比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供稿:王芮 王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