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合组织发布了题为《解锁高质量教学》(Unlocking High-Quality Teaching)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聚焦于支持高质量教学的五个关键维度,并深入探讨了实现这些维度的20项教学实践。这些实践跨越不同年龄段、学科、教育背景和教学信念,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指导。
一、报告的背景与目的
在当今这个快速迭代、创新不断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被那些宣称能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新兴趋势或前沿技术所吸引。然而,在教育领域中,一个更为实际且稳健的策略始终是:深入洞察当前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并据此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实践。这一策略在经合组织的PISA测评参与国中得到了有力印证,它对于破解学生学业成绩停滞不前的难题具有显著成效。
教学,这一看似平常实则复杂的活动,蕴含着无尽的挑战。教师需面对课堂上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境,这些情境往往难以预料,甚至时而陷入混乱。学生群体需求各异,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资源有限、时间紧迫,日常教学中的挑战可谓层出不穷。因此,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与策略,更需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卓越的创造力以及迅速的反应能力。教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又是一门精妙的艺术,更是一项需要不断打磨的手艺。深刻认识教学的复杂性,对于推动教育体系的持续改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该报告以合作、迭代和多方参与为基石,广泛吸纳了专家对高质量教学最佳实践的见解,并融合了150多所学校在实践方法上的宝贵经验。同时,参与“学校+”网络(Schools+ Network)的50个国家和组织也为这项工作贡献了丰富的多元视角,涵盖了政策制定、学校实践以及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当前教学实践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二、高质量教学的五大目标与20项实践
报告指出,高质量教学应围绕确保认知参与、构建优质学科内容、提供社会情感支持、促进课堂互动、利用形成性评估与反馈五大目标展开,并详细阐述了实现上述五个关键维度的20项教学实践,每种实践都附有详细的定义、相关研究证据及其对学生成果的潜在影响(详见图1)。
图1 高质量教学的五大目标与20项实践
1. 确保认知参与(Ensuring Cognitive Engagement)
认知参与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付出足够且持续的努力,以坚持理解复杂的概念或解决具有挑战性、非结构化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确保提供适当水平的挑战,将有意义的背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融入教学中,促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和表征形式,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认知参与看似神秘、难以直接观察。教师必须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任务所带来的认知负荷,并灵活地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如何支持学生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图2 相互关联的认知参与实践
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参与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且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如图2所示,为了促进认知参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实践方法:(1)确保适当程度的挑战;(2)建立有意义的情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3)促进亲身体验;(4)采用多种方法和表现形式;(5)培养元认知能力。
2. 构建优质学科内容(Crafting Quality Subject Content)
优质学科内容聚焦于建立对学科的深入理解,这包括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以及对如何应用这些概念和技能的批判性视角。教师通过精心构思解释和阐述,提供清晰、准确和连贯的内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探究学科的本质来确保学科内容的质量。其复杂性在于,一方面需要回顾学生的先前学习,以构建稳固、持久的理解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向外拓展,确保学科内容中的联系和模式得到稳步构建与不断丰富。
图3 相互关联的优质学科内容实践
教师的教学选择对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机会和所学内容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这些选择不仅关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深入认知,还影响着他们更广泛的知识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图3所示,为了促进优质学科内容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核心实践:(1)精心设计讲解和阐述;(2)内容清晰、准确和连贯;(3)建立知识联系;(4)探究学科本质。
3. 提供社会情感支持(Providing Social-Emotional Support)
社会情感支持侧重于营造互助的课堂氛围,建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关系。它还涉及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教师明确教授社会情感技能,并为学生提供积极练习这些技能的机会。尽管这是一个相对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但它对教师的社会情感知识及如何支持学生这方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4 互相关联的社会情感实践
学习之旅对学生而言,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情感与社交能力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学生的情绪状态与人际关系,往往受到课堂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需敏锐洞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情感支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图4所示,为了促进社会情感支持,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实践:(1)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氛围;(2)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3)促进良好的生生关系;(4)明确教授并实践社会情感技能。
4. 促进课堂互动(Foste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促进高质量互动的关键角色,这主要通过提问与回应、组织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以及引导全班讨论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面对多重挑战:既要确立清晰的课堂规则与流程,又要巧妙平衡师生间的互动主动权,同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参与交流。
图5 互相关联的课堂互动实践
课堂互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形式丰富多样且动态变化。从课程的起始到结束,教室始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空间。鉴于互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以系统连贯的方式剖析和展现课堂互动无疑是一项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课堂互动,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如图5所示,为了促进课堂互动,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问与回答;(2)学生合作;(3)全班讨论。
5. 利用形成性评估与反馈(Us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形成性评估与反馈是一个循环往复、持续深化的过程。教师通过明确学习目标、精准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提供反馈以及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全面评估并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敏锐把握各项实践活动的最佳实施时机,特别是在面对规模庞大且学生背景多样的课堂时,更要兼顾个体需求,同时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图6持续的形成性评估与反馈过程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持。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其是否取得进步,或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图6所示,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形成性评估和反馈:(1)设定学习目标;(2)诊断学生学习情况;(3)提供反馈;(4)适应学生思维。
三、迈向更注重实证的教学
研究揭示,上述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成果具有显著的因果效应。现有最佳证据表明,相较于认知参与、优质学科内容构建以及社会情感支持,课堂互动与形成性评估实践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后者所涉及领域的概念界定与量化评估更具挑战性。因此,未来研究需深入探索,以明确何种方法行之有效、在何种情境下奏效、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对哪些学生群体最为有益,以及这些实践方法发挥最佳效能的具体条件。
与此同时,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课堂实践构成了另一项紧迫任务。这不仅要求相关研究者获取并解读研究数据,更需对既有教学习惯进行批判性审视与适时调整。不仅要聚焦于“何种方法有效”的议题,更要深入探究“如何实施才更有效”的策略,从而推动专业实践经验与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持续进步、动态优化的教学改进循环。
图7 基于严格方法论的质量证据金字塔
四、提高每所学校的高质量教学水平
深入剖析教学的复杂性,是探寻提升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诸如确保教学挑战适度、促进学生亲身体验等策略,相较于单纯设定学习目标而言,实施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能力与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挑战性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因此,构建持续且精准的教学改进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高质量的教学并非教师一己之力所能达成。班级规模、课程设计以及学校整体氛围等诸多外部因素,均对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教学策略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因素既能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助力,也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详见图8)。在此情境下,学校领导的作用愈发凸显。他们需巧妙驾驭这些影响因素,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的环境,从而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图8 支持性学校环境的特点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unlocking-high-quality-teaching_f5b82176-en.html
编译自:经合组织,2025-04-03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花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