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无法从学校直接过渡到职业培训。这一现象并非单纯源于个人能力缺陷,而是教育体系中的结构性障碍所致。德国文教部部长常设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下属的常设学术委员会(Ständige Wissenschaftliche Kommission,以下简称为SWK)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并未自动衔接职业培训,而是将许多青少年推向了“过渡性解决方案”体系。
对于许多青少年而言,义务教育的结束并未意味着职业培训的开始,而是进入了职业预备学年、实习、能力评估等过渡性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往往未能系统性地为职业培训铺路。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最终只能延迟获得培训岗位,职业选择范围更小,且比同龄人面临更高的培训中断风险。对部分人而言,职业初级资质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SWK的报告指出,除个人因素外,结构性障碍是阻碍培训过渡的主因。特别是弱势学生群体往往未能及时被发现、缺乏针对性支持,且在职业导向方面缺少专业辅导。学校至今未能有效应对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既缺乏适配的教学形式,也缺少可靠的支持体系。特别是在支持需求最大的地方,诊断最薄弱,辅导最缺乏系统性。
报告的核心目标在于界定初中阶段(Sekundarstufe I)结束时必须具备的学术与跨学科能力,包括基础读写能力、计算技能、基础自然科学理解、简单英语水平以及数字基础能力。然而,这些最低标准目前在教学大纲和毕业考试中鲜有明确体现,也常未被纳入针对性诊断或系统性辅导体系——当学生明显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时尤其如此。
为此,SWK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核心科目中明确定义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所需的必要能力,并将其强制纳入教学大纲、学习水平评估和毕业考试。唯有如此,教学才能真正聚焦于确保学生毕业后不会被制度漏洞遗漏。其次,教师缺乏有效评估学生实际能力的工具是关键问题。现有评估系统如全国统一学业测评(VERA)或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趋势研究(IQB-Bildungstrend)虽能提供系统层面数据,却无法定位个体需求。因此,SWK建议开发贴近课程的诊断测试,结合配套辅导材料系统使用。
此外,报告特别强调需为低学业水平群体提供精准支持,这些措施不应简单化实施,而应基于学习进度诊断,既融入日常教学又可作为补充。数字工具可通过自适应练习材料或智能任务分配提升辅导效率。委员会引用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成绩较差的群体中,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相关的能力提升。
报告还特别关注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移民背景或需特殊教育支持的青少年群体。这些青少年不仅比平均水平更频繁地受到过渡措施的影响,而且根据SWK的数据显示,其培训中断或根本无法开始培训的风险显著更高。造成此现象的成因复杂,除语言障碍外,往往还缺乏自我管理、应对挫折或规划学习过程的能力。报告认为,这些跨学科能力(如毅力、动机和制定现实目标的能力)是成功过渡的关键前提,但学校在此领域的支持常流于形式。
因此,SWK建议通过系统性支持体系加强帮扶,如除课堂教学外,应结合针对性社会教育辅导。关键要素包括学校社工服务、导师计划、加强家校合作及多专业团队协作。核心在于为学校建立可靠的支持框架,而非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努力。
该评估报告的另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但报告中对此批评尤为尖锐,认为职业指导工作虽已纳入教学大纲,但普遍缺乏强制性方案、质量监控和专业性。许多措施被作为一次性活动实施,缺乏明确目标设定或与学生个体需求的衔接。与此同时,许多教师抱怨自身能力不足以胜任这项任务。该报告援引了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在职业指导方面的自我能力评估仅为中等水平。此外,许多学校的职业指导职责划分不明确,职业指导很少被纳入学校计划的核心。
为此,SWK呼吁推动一场根本性的专业化升级:为教师提供相关在职培训,清晰界定职业指导的职责描述;开发质量认证的课程模块,并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更深入制度化;职业指导教育必须尽早启动,并系统性地致力于职业身份认同的培养。这不仅指单纯传递职业信息,更在于帮助学生厘清个人兴趣、能力与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专家报告指出,经过审慎思考的职业选择是预防培训中途辍学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学生人数是否真的会在过渡系统中减少,并不会仅仅取决于新的建议措施。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以便能够更有系统地促进、更早地识别识别问题、并更好地进行引导。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德国Schulportal官网,2025-04-08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