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托育政策观察
编者按:2025年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作为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0-3岁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人生开端“黄金1000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少子化国家,近些年坚持“投资于人”,着力支持0-3岁的早期教育与托育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早期托育立法、提高现金与成长金补贴、差异化阶梯式育儿补贴、完善多元化托育机构设立、扩大免费日托服务、补充托育人员与师资力量、加强早教机构监管、税收与薪资福利联动政策、促进政府与产学研合作、支持家庭与社区深度协同等全周期举措,以撬动家庭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构建高质量活力社会形态,促进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关注各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托育与早期教育政策,以期为我国不断完善育儿与托育政策提供国际视野。
作为全球幸福指数蝉联冠军的国家,芬兰在0-3岁幼儿保育领域树立了国际标杆:从孕期的婴儿包/现金补贴、最长40个工作日孕产津贴,到父母共320天的育儿假期,叠加覆盖0-17岁的阶梯式儿童福利金(多子女家庭最高每月192.69欧元),构建了全周期经济支持网络。配合国家统一保育课程框架与市政托育服务义务,其“政策-福利-教育”三维体系以游戏化全人发展为核心,成为全球低龄儿童保育的典范。
一、国家层面统一的保育核心课程框架
依据《幼儿教育与保育法》( Act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2022年芬兰制定最新的《国家幼儿教育与保育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条例,为全国幼儿教育与保育提供统一标准,确保所有儿童(包括 0-3 岁)能获得高质量、平等的服务。课程明确了核心目标、内容、合作机制等,要求地方课程和儿童个人计划均需遵循该框架,保障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公平。
法定的托育供给义务。国家规定市政当局有义务根据本地需求组织幼儿教育与保育服务,包括中心式早期教育、家庭日托和开放式活动等形式,且服务需靠近用户、时间符合本地需求,确保 0-3 岁儿童及其家庭的可及性。同时,私人服务提供者也需遵守国家课程和法规,由市政当局监督其质量。
二、全面的社会福利和全方位的育儿津贴
在孕妈妈怀孕5个月时,芬兰的社保局会为其办理“怀孕证明”,以便后期申领各类津贴。当孕妈妈怀孕约5个月时,即可申请领取婴儿包或者是现金津贴,婴儿包内主要有母乳辅助器、婴儿衣物和护理用品等,每年的婴儿包物件会有调整,2025年春季发放的“婴儿包”共有38件物品,包括婴儿连体衣、鞋袜、帽子、清洁用品、卫生产品等;如果选择现金津贴,孕妈妈则会获得一笔170欧元的现金补助。
孕产津贴。孕妈妈可以在怀孕后的14-30天内进行免费的产前检查,并持续领取40个工作日的怀孕津贴。怀孕津贴的数额,则根据孕妈妈怀孕前工作的年薪做日平均化核算,例如,如果孕妈妈一年工作的年薪为20,000欧元,那么平均每日可领取到54.63欧元。如果孕妈妈没有收入或者年收入不超过 10,664欧元,将获得每日最低31.99欧元的生育津贴补助。此外,如果孕妈妈的工作条件不利于妊娠,还可以申请特别怀孕津贴。
父母育儿津贴。按照生育一个孩子为例,父母可获得共计320个工作日的的育儿津贴,即准爸爸和准妈妈可以获得各160个工作日的育儿津贴,育儿津贴的发放数额,同样由父母的年薪决定。
儿童福利金。芬兰社保局(Kela)为居住在芬兰的17岁以下儿童发放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从孩子出生次月1日开始发放,直至孩子年满17周岁的当月月底终止发放。儿童福利金额度随子女数量递增,按月为单位,第一胎每月发放94.88欧元,第二胎为104.84欧元,第三胎为133.79欧元,第四胎为173.24欧元,第五胎及以上为192.69欧元。此外,三岁以下的儿童还享有每个月26欧元的附加儿童福利金。
家庭育儿津贴。对6个月(出生后160个工作日)至3周岁,未获得市政早教机构入园资格的婴幼儿,政府发放育儿津贴,当家庭最小子女年满3周岁时,补贴终止。补贴包含基础育儿金与附加照护补贴,基础补贴为:首名3岁以下幼儿每月补贴377.68欧元,其他3岁以下子女,每人每月补贴113.07欧元,三岁以上的学龄前儿,每人每月补贴72.66欧元;附加照护补贴:最高每月202.12欧元(仅限一名子女)、市政附加补贴(视居住地而定)、多子女家庭补贴等。
弹性育儿津贴。芬兰社保局(Kela)为每周工作1-30小时,同时需照顾3岁以下幼儿的在职人员提供弹性育儿津贴。支持家长减少工作时长(每周≤22.5小时)以专注育儿。以工作时长作为补贴依据,每周1-22.5小时(≤标准工时60%),每月获269.24欧元补贴,每周22.5-30小时(60%-80%标准工时),每月获179.49欧元补贴。
三、芬兰特色的保育理念与实践
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游戏与全民发展。芬兰将 “游戏” 视为儿童发展、学习和幸福感的核心来源,要求保育活动以游戏为基础,结合探索、艺术表达、体育活动等,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好奇心。课程强调 “全人发展”,不仅关注认知能力,还重视社交、情感、身体等多维度成长,为 0-3岁儿童构建安全、愉悦的成长环境。
注重家庭与社区的深度协同。国家将家庭视为儿童教育的首要责任方,幼儿教育仅作为补充和支持。课程要求保育机构与监护人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儿童计划的制定、评估,同时鼓励社区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健康诊所)融入保育活动,形成 “家庭-机构-社区” 协同的生态。
地方自主性与国家框架的平衡。国家核心课程设定统一原则和目标,同时允许地方(市政或私人机构)根据本地特色制定课程细节,例如结合当地文化、自然环境设计活动,或针对不同服务形式(如家庭日托)调整实施方式。这种 “国家指导 + 地方灵活” 的模式,既保障了公平性,又能满足 0-3 岁儿童的本地化需求。
强调可持续发展与生活教育。课程将 “健康与可持续生活方式” 作为核心价值,要求保育活动融入环保理念(如资源循环利用)、健康习惯(如均衡饮食、户外活动),引导 0-3 岁儿童从小建立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体现芬兰对 “生态-社会可持续” 的长期关注。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kela.fi/henkiloasiakkaat
编译自:芬兰国家教育署官网、芬兰社保局,2025-07-31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 毕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