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研究所(UNESCO IESALC)对教科文组织五个地区共16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人工智能相关举措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发布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和机构应对措施中的挑战:能力框架是否有空间?》(The challenges of AI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Is there room for competency frameworks?)报告,对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回顾。
报告显示,虽然人工智能为教学和行政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但高等教育机构在有效准备和应对这一现实方面存在重大差距,人工智能带来的快速变化与缺乏结构化的机构应对措施之间存在关键差距。
对此,教科文组织认为迫切需要开发一个为高等教育环境量身定制的综合性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并指出了需要定制该能力框架的主要原因,即:师生之间巨大的技能差距;高等教育机构对人工智能的反应分散;缺乏全面且适应性强的高等教育框架。
1. 学术界和劳动力市场的人工智能技能差距
报告指出,未来几年全球约有60%的工作岗位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这迫切需要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劳动力。然而,文献综述显示,58%的学生对这一现实感到毫无准备,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人工智能技能缺乏信心。
对于学术界教师来说,挑战同样明显。文献综述指出,在英联邦只有22%的教职员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学习。这种低采用率背后的原因包括对学术诚信的担忧,以及害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报告认为,能力框架对提升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促进人类对人工智能的道德理解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措施不足
报告显示,虽然许多大学正在实施人工智能计划,但这些应对措施通常是临时的,缺乏有凝聚力的战略。这些举措中的大多数侧重于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ChatGPT)的使用指南,而不是构建一个基础的、全机构范围的能力框架。这种分散的方法无法为师生提供有效驾驭人工智能集成世界所需的系统技能。
报告建议转向更全面的“浸润式人工智能教学法”(AI-infused Pedagogy)。这种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还可以促进高阶思维技能、协作学习和跨学科问题解决。它超越了对STEM学科的关注,将人工智能素养整合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3. 缺乏全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报告指出了学术文献和高等教育机构实践中的一个关键空白:缺乏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全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大多数现有框架或是为了K-12教育而设计的,或是侧重于STEM学科,为高度专业化等具体情况制定的,框架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现有的K-12框架的基础上,报告建议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独特的教学、研究和外展使命,为高等教育机构制定一个新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框架将包括三个关键维度:一是知识维度,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其功能和道德伦理;二是技能维度,培养使用、评估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以及与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批判性交互的能力;三是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建立一套负责任的、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方法,并在方法中优先考虑公平性、问责制和透明性原则。
该报告是一项强有力的循证分析,诊断了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并认为问题不在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高等教育,而在于高等教育机构是否准备好负责任地指导这一转变。报告认为,通过采用系统、全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大学可以在帮助新一代毕业生有意义地参与人工智能融合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08-07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刘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