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发布《教师教育2050愿景》

发布单位: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编辑:发布日期:2025/09/11浏览量:10

全球教师发展专题

编者按:20259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828-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智利召开世界教师峰会,会后发布了《圣地亚哥共识》,旨在推动全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短缺,提升教师质量,为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奠基。近年来,各国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革教师培养机制、扩大教师培养通道、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等举措,谋划并实施本国的教师发展大计。放眼全球,中国在教师发展领域的宝贵经验和创新实践,可为全球教师事业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2025331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发布《教师教育2050——芬兰教师教育愿景》(以下简称《愿景》)。该文件由芬兰教师教育论坛牵头制定,旨在为职前、在职教师教育及终身学习提供系统性指引,目标是通过协作将芬兰教育体系打造为全球最优,确保民众公平享有高质量学习机会与福祉保障。

一、应对全球变局:芬兰教育体系的挑战与使命

《愿景》指出,人类社会正面临全球化、数字化、气候变化等多重复杂变革,这些变化对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芬兰,社会多样性加剧、人口结构变化、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已影响教育系统;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既重塑教育环境,也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新路径。

生态危机是核心关切之一:绿色创新虽推动可持续发展,但全球生态脆弱性威胁人类生存;欧洲及全球安全局势变动也使教育系统面临不确定性。

芬兰教育界认为,教育机构与教师是应对挑战的关键力量。学校需通过人类行为调整与创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具备强大的专业自主性与综合素养,能够持续自主学习、协同创新,灵活应对已知与未知挑战。

二、核心定位:以研究型教师教育培育专业力量

《愿景》明确,芬兰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广博专业素养。这要求教师不仅能为未来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更能通过教育实践主动构建理想社会。

研究导向是芬兰教师教育的基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需源于科研成果;师范生需培养教育探究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开展科研实践是核心环节;教师教育的发展活动需以研究为依据,成效需通过科研手段评估。

芬兰教师教育论坛承担革新研究型教师教育的核心职责。《愿景》吸收《2022-2026年国家教师教育发展计划》与《LUMA (TE) 2030战略》成果,形成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发展框架——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需形成有机衔接的连续体,确保教师各阶段均能获得持续学习支持。

三、四大发展重点: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为实现目标,《愿景》提出四大发展重点,涵盖教师培养、专业发展、协作网络、领导力建设等领域。

(一)提升专业吸引力,优化招生与留存机制

教师供给预测是基础:高等教育机构(含综合性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需结合教师群体结构、专业能力数据,预判需求变化趋势;联合各方完善全国性、多维度(定量与定性结合)预测数据库,支撑教师教育循证发展。

提升教师教育吸引力是关键:需强化教师教育的社会价值传播,凸显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者成长的重要性(公众认可度直接影响师范生报考意愿)。《愿景》特别指出,幼儿教师教育、STEAM学科教师教育、职业技术领域教师教育及瑞典语教师教育的吸引力亟待提升,需通过媒体与社会各界正面宣传塑造教师职业形象。

招生机制改革是质量保障起点:招生需以研究为依据,选拔标准与方法需经科研验证,确保能预测申请者完成学业的可能性及职业忠诚度。高校需推动不同项目、不同类型高校间的联合招生,筛选兼具适配性、积极性与终身学习意识的优质生源。

教师留存保障需多元举措:通过研究型教师教育中的多样化教学实践,帮助师范生构建专业自主性与核心能力,顺利实现角色过渡;建立全国与地方联动的新教师支持与指导体系;从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专业发展机会、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增强归属感;通过跨专业协作提升教育、保育与教学领域人员留存率。

(二)聚焦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终身发展体系

《愿景》提出,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需始终以研究为支撑,覆盖职前教育及职业生涯各场景。其明确三大核心维度,适用于所有学科与专业领域教师教育:

1.学习与教学:教师需具备广博灵活的能力,在个体、群体、社区层面设计学习过程;结合学科特点、学习者多样性选择、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助力学习者掌握学习如何学习的关键技能。同时,教师需以持续学习为基础,具备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为自身及他人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2.互动能力:互动是支持学习、调节情绪的关键,教师需在面对面与数字化场景中开展高质量教学互动,对象涵盖学习者、同事、管理者、家长及职场代表等,具备在个体、群体、社区、社会等层面有效互动与调节的能力。

3.发展能力:教师需能系统提升专业水平,运用科学知识推动学校发展。日常工作是专业学习的主要场景,探究式工作态度是基础,需与学习者、同事在专业共同体中协同推进,并联合利益相关方参与;同时具备对发展过程的系统性认知及教育领导力素养。

(三)强化协作与网络建设,赋能教师教育创新

《愿景》提出构建全面、稳固的教师教育协作网络,强化高校内部、高校间及国际合作伙伴在研究、教学、教育学及发展领域的协作。通过网络支持基于研究的实验与创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及教师的学习能力与专业自主性;联合利益相关方前瞻性应对工作环境变化,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

依托研究导向的协作网络与技术手段,《愿景》计划便捷传递教育领域的关键知识与专业能力:在终身学习层面,通过社会互动与在职教育提供支持,运用多元模式、实验项目与技术方案推动教师职业生涯学习;联合网络伙伴在各阶段开展基于研究的专业素养提升工作;将学习、教学与学习环境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结构化、易应用的形式传递给教师。

(四)培育教育领导力,推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社区

《愿景》强调,教育领导力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领导力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需遵循法规政策开展;核心教育流程(课程开发、协作教学、能力管理、质量提升)需以共享专业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础。

共享领导力的实现需依托探究式、发展型工作方式,在不同系统层面引领多元专业团队。责任与伦理是核心要素,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及学校各系统层面(教学领导、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整体管理)。

为强化教育领导力,《愿景》提出需为教育领导者提供全面支持,覆盖不同角色需求:高校开发基于研究的教育领导力课程,保障学校基本功能实现,为教师与领导者的工作条件、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及职业幸福感提供保障;支持需建立在对共享领导力的集体共识之上。

《愿景》明确,实现目标需多方协同:高校(综合性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作为责任主体,需以系统性、研究导向推动教师教育改革;高校与利益相关方需协作创造落地条件;需将基于研究的终身学习、指导与支持机制纳入职前教师教育连续体;联合本地、全国及国际协作伙伴共同推进。

此次《愿景》得到芬兰多所高校支持(如赫尔辛基大学、阿尔托大学、东芬兰大学等),并与地区行政机构、地方政府、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校长协会、教师工会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建立协作关系。

芬兰教师教育论坛主席、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图姆(Auli Toom)表示:《教师教育2050》是芬兰教育界对未来的承诺。通过研究型教师教育培育具备专业自主性与综合素养的教师,是应对全球挑战、构建公平且可持续教育体系的核心路径。未来,芬兰将以此为指引,持续推动教师教育革新,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芬兰经验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helsinki.fi/en/networks/teacher-education-forum/news/teacher-education-2050-vision-finnish-teacher-education-has-been-published


编译自:The European TImes官网,2025-03-31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 毕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