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关注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平等

发布单位: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编辑:发布日期:2025/09/29浏览量:10

性别平等不仅是一项道德义务和法律要求,在全球社会人口结构、经济和气候变迁的背景下,它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欧盟和经合组织成员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取得了显著进展,且公众意识不断提高,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成果方面,性别差距依然显著。为此,经合组织发布了《变革世界中的性别平等:盘点现状与展望未来》(Gender Equa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Taking Stock and Moving Forward)报告。该报告全面梳理了欧盟和经合组织国家在教育、就业、无偿劳动、领导力、健康、暴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领域的性别差距,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报告强烈呼吁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重申并积极推进欧盟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历史性承诺。报告特别强调,在教育领域,确保两性平等获得优质教育是赋能下一代、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基石。

1.性别差异在幼年时期已开始显现

报告指出,教育和技能领域的性别差距始于童年早期,这不仅反映了性别社会化过程,也与劳动力市场现有的职业隔离现象紧密相关。从幼年起,女童和男童就对未来职业抱有不同期待。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在内的基础技能性别差距也较早显现。从性别视角看,能力认知上的差异在幼年时期已经形成。国际测试显示,大约10岁时,女生在阅读上、男生在数理上已分别展现出优势。到15岁时,多数欧盟和经合组织国家的男生数学成绩仍高于女生,而所有成员国的女生阅读成绩则持续领先。尽管缩小青少年技能差距对促进终身平等至关重要,但这些在阅读和数理上的性别差异,其影响程度远小于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

2.性别规范与刻板印象影响职业路径与人生选择

报告强调,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性别规范与刻板印象,与经济、结构和行为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男女在专业领域和教育程度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影响职业发展轨迹。

目前,在几乎所有欧盟和经合组织国家,女性的平均教育水平已高于男性。这反映了多重关联因素,包括对男女劳动力市场机会差异的认知。这些认知又部分受到职业与行业隔离、社会规范、经济机会变化以及教育体系和学位要求的影响。尽管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专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依然突出,例如,女性选择工程、数学和信息技术专业的比例远低于男性。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明显的专业性别隔离:女生多集中在健康与社会关怀等领域,而男生则主导能源、建筑等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女性更偏好教育或医疗专业,男性则倾向于信息通信技术或工程类。这种隔离现象,其根源在于性别化的专业表现预期和职业刻板印象。

3.高等教育层级越高,女性占比越低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经合组织国家,25-34岁群体中,女性在学士学位获得者中占比达57%,但在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却降至49%。这种女性比例随教育层级升高而递减的现象,反映出女性在学术深造上的持续性不足。

阻碍女性持续深造的因素包括:高校学生生育支持政策的缺失(例如,澳大利亚缺乏带薪产假政策,而波兰也仅是近期才设立相关支持)、校园内缺乏灵活优质的托育服务,以及可负担家庭住房的短缺。此外,在STEM等男性主导领域中,性别歧视与骚扰同样构成了重要障碍。

在继续教育领域,家庭责任成为女性持续学习的主要障碍。虽然成人参与培训的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但27%有子女的女性将家庭责任列为阻碍,远高于男性家长的4%。这种因家庭责任而导致的精力分散,会显著降低她们的学习效率。

4.确保公平获取优质教育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报告鼓励欧盟成员国和经合组织国家采取行动,并支持欧盟委员会在以下方面推进:

1)向家长、学校和社会广泛宣传性别刻板印象与规范的深远影响,并在教育的各个层级(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与指导)全面融入性别平衡视角。

2)对各级教育中出现的基于性别的暴力、骚扰和霸凌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

3)通过推广积极榜样、挑战有害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从教育阶段开始培养积极的平等态度,支持男性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

4)确保男女平等获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或培训机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避免任何群体被边缘化。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gender-equality-in-a-changing-world_e808086f-en.html

 

编译自:经合组织官网,2025-09-15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崔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