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以下简称儿基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欧洲和中亚地区的暴力侵害儿童状况》(Where We Live and Learn: A Situation Analysis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i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揭示在欧洲和中亚地区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依然严峻。数据显示,该地区近三分之一的儿童曾遭受家庭体罚,心理虐待影响范围则高达三分之二的儿童,成为该地区最常见的暴力形式。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儿童保护体系建设,切实消除一切形式的暴力侵害儿童行为。
根据报告显示,包括掌掴、拧掐、殴打在内的体罚行为,影响着该地区超过30%的儿童;而包括威胁、羞辱和语言虐待在内的心理攻击,在有数据记录的15个国家和地区中影响着多达69%的儿童。此外,性暴力和校园暴力同样不容忽视:在19个欧盟国家中,1%至4%的女性在15岁前遭受过性暴力;该地区11%的儿童曾遭遇校园欺凌,15%遭受网络欺凌,10%曾卷入肢体冲突。
儿基会欧洲及中亚区域主任雷吉纳·德·多米尼西斯(Regina De Dominicis)强调,暴力正在塑造许多儿童的童年,而施暴者常常是那些本应保护他们的人。研究指出,尽管超过90%的父母认同体罚和心理伤害并无必要,但由于情绪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对暴力管教长期危害认识有限,许多家长仍继续采用这些方式。报告也提出冰岛“巴纳胡斯模式”(The Barnahus Model)作为成功范例,该模式通过跨领域协作,为受暴儿童提供儿童友好的司法与社会服务,有效帮助他们走出创伤。
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儿基会提出六项关键建议:全面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投资于育儿课程与家庭支持服务;扩大儿童友好型司法与社会服务覆盖;建设安全、包容的校园环境;加强数据收集与监测机制;关注残障、流动及寄养儿童等弱势群体。目前,欧洲和中亚地区55个国家中已有38个实现了在所有场所禁止体罚。然而,要实现《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简称CRC)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关于终结针对儿童暴力的承诺,各国仍需进一步加强儿童保护体系建设,将政策承诺转化为有效行动。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5/10/1140911
编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2025-10-13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郑煣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