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基会报告揭示“高效能学校”卓越之道

发布单位: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编辑:发布日期:2025/11/03浏览量:10

202510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题为《“学”校:优质教育的基层实践与规模化之路》(Learning from Schools: Locally rooted practices to improve education outcomes at scale)的报告。该报告依托数据发声Data Must Speak,简称DMS)研究项目,系统地梳理了涵盖13个国家(地区)的超过1100所学校、逾1.1万名教育行动者(包括校长、教师、家长与照护者、社区成员、分权管理官员及学生)的实证数据,提炼出6大领域内15类可在系统内复制和扩展的校本改进做法与行为。这为资源受限情境下高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报告强调,在财政压力加剧、教育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的背景下,应深入挖掘系统内现有的、本土化且由社区驱动的有效实践,推动基于证据的政策与决策落地实施。

六大领域内的十五类实践:以校为本、以学为先

报告将“高效能学校”(即在相似资源与约束条件下表现更优的学校)的共通经验,归纳为六大领域下的十五类具体实践。既关注课堂与教师专业成长,也强调学习时间保障、家庭—学校—社区协同、以及安全与支持性的学校文化建构。

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高效能学校通过校内协作、精准反馈与地方监督三重机制,持续强化教师队伍素质。

1.鼓励校内协作、师徒带教与培训:在加纳、多哥等地,校长每周组织全体教师会议,共同研讨教学难题,交流经验;在埃塞俄比亚,学校实施“一对一”师徒结对机制,新教师在资深同事指导下快速成长。此外,学校积极组织校本培训,并支持教师参加校外培训,营造协作学习氛围。

2.通过反馈与辅导支持教师发展:校长通过定期课堂观察、教案审查、学生作业评估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质量,并据此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反馈与辅导。在加纳、尼泊尔等国,高效能学校校长更频繁地进行课堂观察,并与教师共同制定专业成长计划,推动其持续进步。

3.强化地方监督与共同责任,提升教学实践:地方教育官员与社区成员积极参与教学监督。在加纳、尼泊尔等地,督学通过“公开课”、“批判性课程”等互动形式,针对性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同时,学校与家长、社区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教学质量,形成支持与问责并重的教学改进机制。

二、采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高效能学校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与差异化教学三类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1.通过启发性方法与课外活动培育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常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融入动手操作、讨论和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并加深理解。例如,在巴西马拉尼昂州,教师运用音乐、游戏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在乍得,教师就地取材,以石子、木棍演示数学问题,增强课堂互动性。

2.强化同伴支持网络,推动合作学习:在埃塞俄比亚、加纳、老挝等国家,教师组织学习小组与同伴讨论,由学业较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协助同学掌握难点,营造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部分学校还将同伴支持机制延伸至学生俱乐部与个人发展活动,提升学生的领导力与社会技能。

3.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支持所有学生掌握基础读写算技能,教师持续开展形成性评价,按学习水平分组施教,并为落后学生提供额外辅导。例如,在老挝、坦桑尼亚等国家,教师依据学习水平而非年级分组,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组织课后补习或加速学习计划,确保每位学生获得适切支持。

三、保障有效学习时间

高效能学校通过系统监控、多方协作及针对性支持,有效提升师生出勤率并减少教学时间流失。

1.监控与改善教师出勤:学校领导、地方教育官员及校委会共同密切监督教师出勤情况。在加纳、赞比亚等地,校长通过随机课堂检查、考勤日志及学生反馈等方式确保教师在岗教学,并对频繁无故缺勤采取警示、扣薪等管理措施。同时,学校通过安排代课教师或由校领导代课,保障教学不因教师缺勤而中断。

2.减少学生缺勤并弥补流失的学习时间: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协作,分析并解决学生缺勤问题。在巴西马拉尼昂州、尼泊尔等地,教师与校委会成员开展家访,与家长共同制定改进方案。针对因贫困、性别障碍等因素导致的缺勤,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的学校提供餐食、学习用品等支持,并依托女童俱乐部、母亲协会等组织,推动女童持续就学。部分学校还通过课后补习、复习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弥补因缺勤流失的学习内容。

四、动员社区支持学习

高效能学校积极动员社区提供财务与运营支持,有效弥补资源缺口,为学生创造更稳定的学习环境。

1.参与学校资金筹措:学校委员会及家长群体通过多种方式为学校筹集资金。在乍得、埃塞俄比亚和马达加斯加,校委会组织捐款、开展养殖、种植等创收活动,并将所得用于改善学校设施、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或支付学费。此外,部分学校还获得侨汇支持,如在加纳、马里和多哥,海外侨民通过汇款协助支付教师工资、购置教学设备,成为学校重要的经费来源。

2.提供运营支持:社区成员通过志愿劳动直接参与学校建设与日常运营。在巴西马拉尼昂州、乍得、马达加斯加、尼泊尔等国,社区居民协助修建校舍、修复屋顶、安装电力设施等,改善学校基础条件。同时,社区还在埃塞俄比亚、马里和坦桑尼亚大陆等地支持学校供餐计划,由母亲或社区妇女轮流为学生提供餐食,有助于减少学生缺勤。

五、加强沟通促进协作

高效能学校通过强化校内沟通及积极与家长互动,构建多方协作的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1.促进校内沟通:学校领导通过定期会议与即时交流,确保教师充分了解并参与学校事务讨论与决策。在马达加斯加、多哥等地,校长定期召集会议传达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校委会也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其工作困难并协助解决。在科特迪瓦、加纳和尼泊尔,校委会与学校领导围绕学校改进计划开展密切协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2.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及学生学习:学校采用多样化双向沟通策略,包括家长会、开放日、家访及即时通讯工具等,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在尼泊尔和加纳,学校利用数字平台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进展;在巴西马拉尼昂州、埃塞俄比亚等地,教师通过家访或在咖啡屋、茶座等非正式场合与家长交流。部分学校还针对学业落后学生的家长进行专门沟通,共同探讨支持方案。

六、营造安全包容的校园环境

高效能学校致力于构建安全、支持性的校园氛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员积极参与。

1.保障学生在校安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学生物理与心理安全。在赞比亚、桑给巴尔等地,学校通过雇佣保安、安装围栏、设置减速带等方式加强校园防护,并由教师或社区成员护送路远学生。同时,学校积极推行正面纪律策略,以劝导、分配任务、家校沟通等方式替代体罚,营造尊重与信任的环境。

2.增强学生发言权与自主能力:学校建立机制鼓励学生表达意见与关切。在尼泊尔、坦桑尼亚大陆等地设立匿名建议箱,使学生能够就安全与福祉问题匿名反馈;学生俱乐部则成为推动健康、性别平等与反暴力的重要平台,在埃塞俄比亚、尼泊尔等地组织宣传、培训及同伴支持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意识和参与感。

3.为所有成员创建支持性环境:教师在校内与同事及领导保持良好关系,形成协作互助的工作氛围。在科特迪瓦、尼泊尔等国,教师通过积极语言、日常问候、课内外互动等方式与学生建立信任,增强其归属感。部分学校还组织教师共进餐食、设立互助基金等,进一步巩固校内支持网络。

结论与启示

报告指出,高效能学校的成功并非依赖单一措施,而是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及地方教育管理者多方协作、多项实践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实践根植本土,成本可控,且已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验证其有效性。联合国儿基会呼吁各国教育部、学校及发展伙伴共同行动,系统识别、适配并规模化推广这些实证有效的本土实践,从而在资源受限的背景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包容。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unicef.org/innocenti/reports/learning-schools

 

编译自:联合国儿基会官网,2025-10-26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沈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