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小学科技教育图景
编者按:近期,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对于下一步中小学开展高质量科技教育进行了部署,旨在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高度重视并系统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STEM教育)是通行做法,通过制定战略规划与宏观政策、实施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科技教育公平发展等,夯实国家科技发展之基。
作为数字化教育的先行国家之一,爱沙尼亚在中小学科技教育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框架,其相关经验对于我国完善科技教育整体布局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围绕爱沙尼亚的教育战略蓝本,从七个关键维度对其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最新趋势与成功做法进行系统梳理。
一、国家战略与制度保障
《爱沙尼亚教育战略2021—2035》(Estonia Education Strategy 2021–2035)把“面向未来的数字胜任力、教师专业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作为中长期目标,为中小学科技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方向。该战略强调把教育与劳动市场、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并将技术素养纳入国民能力框架。
爱沙尼亚的教育科技发展是一个三阶段系统性推进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上世纪末的“虎跃计划”(Tiigrihüpe),成为爱沙尼亚的数字教育的发端,旨在将所有学校连接到互联网。第二阶段“程式之虎计划”(Proge Tiger),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计算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将学生从单纯的技术消费者转变为技术创造者。面对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挑战,“AI 跃进”计划(AI Leap)将爱沙尼亚的数字教育带入了第三个战略阶段。该政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引领国民具备数字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使用层面。
二、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
爱沙尼亚的科技教育强调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近年来,爱沙尼亚把数字胜任力作为贯穿学习生涯的横向主题纳入国家课程。科技教育并非孤立的科目,而是深度融入数学、科学、艺术等所有学科中。
同时,爱沙尼亚把数字技能和编程思维的培养贯穿幼儿园到高中。从幼儿园阶段的“机器人与游戏”启蒙,到中小学阶段的编程、数字安全,再到高中阶段的数据分析和AI应用,形成了连贯的培养体系。
三、课程、教材与课堂教学实践
爱沙尼亚的教学改革核心在于赋予学校和教师极大的自主权,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国家课程标准对科技学科与跨学科主题有明确要求,学校在框架下具有一定自主权,可按学生水平与地方需求组织编程、工程与设计类项目课程。
数字教科书和在线学习资源的广泛采用改变了教育交付方式。自2020年以来,爱沙尼亚显著扩展了其数字学习资源,包括数字教科书、互动学习平台和在线图书馆。这些材料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确保学习可以在课堂内外无缝进行。这些资源会定期更新,以包含最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开始将多媒体内容、互动练习和虚拟模拟融入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爱沙尼亚强调探究式、项目式与问题解决导向教学,鼓励跨学科项目,并在小学阶段就引入基础的编程与计算思维训练。
四、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
爱沙尼亚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对学生跨课程能力和自我评估的重视,而非过度依赖外部标准化测试。教育部鼓励学校通过自我评估而非单纯的外部测验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除了量化指标外,爱沙尼亚开发了一系列测试工具,帮助学校评估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如何学习、沟通等一般跨课程能力和社交技能。爱沙尼亚的教育哲学中,家庭作业很少,外部标准化考试次数很少,这为学校和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创新性的科技教育项目中提供了空间。
五、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
爱沙尼亚在基础设施和资源投入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学校普遍接入高速网络、拥有基础编程与机器人实验设备,数字教材与教学平台覆盖率高,为科技教育规模化提供硬件支撑。近年来,爱沙尼亚推动Digital Innovation Centers(数字创新支持中心,简称DICs)类似节点,使学校能共享高端设备、教师培训与行业资源;这些节点也承担师训与课程开发任务,形成资源下沉机制。
六、师资建设与家校社协同
爱沙尼亚已实施多个项目,旨在提升教师的数字技能。其中Proge Tiger项目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培训课程,涵盖编程、数字工具和创新教学方法等主题。e-Koolikott(电子书包)平台是教师寻求在线学习环境机会的另一个资源,它提供各种数字教学材料、教案和互动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上传和访问网络研讨会、在线课程和协作研讨会,从而能够利用在线学习方法。爱沙尼亚计划从2025年秋季开始,为全国高中生和教师免费提供AI工具,例如政府付费的ChatGPT教育版,鼓励教师在备课、设计评估、提供个性化反馈等环节融入AI。
在家校社协同建设方面,爱沙尼亚引入了eKool,这是一个在线学校管理系统,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该平台允许高效共享教育材料、跟踪学生进度和管理行政任务。在推进科技教育过程中,学校与本地企业、科技园区及非营利组织形成生态网络,既为学生提供实训、竞赛与导师支持,也把地方产业需求融入课程案例,如机器人、AI项目实践。
七、国际交流合作
爱沙尼亚在全球范围分享其数字教育和电子政务的经验,展示其在STEM 教育领域的成功做法。爱沙尼亚学校广泛参与Erasmus+、欧盟数字教育行动等区域项目,以获得教学工具、包容性STEAM活动与国际交流机会。欧盟的监测报告也把爱沙尼亚列为数字教育与STEM推广的活跃国家。爱沙尼亚驻华官员曾表示,爱沙尼亚希望在教育和科技合作中深化与中国的联结,包括联合研究、学生交流等,提供了合作契机。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e-estonia.com/a-decade-on-estonias-progetiger-is-gearing-up-to-teach-ai-to-students/ ;
https://www.riigiteataja.ee/en/eli/524092014014/consolide;
编译自:Education Estonia(爱沙尼亚教育);
e-Estonia(电子爱沙尼亚);
Riigi Teataja(爱沙尼亚国家官方公报网站);
europa.eu(欧盟官方网站)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许苗
